全国高山蔬菜全程机械化现场演示精彩纷呈
全国高山蔬菜全程机械化现场演示精彩纷呈
7月12日,陕西关中平原因持续高温如同蒸笼一般酷热难耐,但素有“秦岭夏都·雪域太白”美誉的宝鸡市太白县却凉风习习,十分惬意。在太白县绿蕾现代农业园区,30多家企业的100台(套)机具,依次进行耕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收获、加工、包装等全过程机械化作业演示,赢得了在场观众的叫好声。
为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促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全国高山蔬菜全程机械化现场演示暨专题研讨活动在陕西省太白县举办,集中展示、演示国内先进蔬菜生产机具,开展蔬菜机械化技术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介绍,蔬菜是我国除粮食作物外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2022年蔬菜播种面积3.356亿亩,占世界的40%。总产量约7.9亿吨,占世界的60%,年人均560公斤。
目前我国露地蔬菜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0%,设施蔬菜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4%。近年来,发展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成为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得到了各方认同和重视。国内科研院校、生产企业持续不断研发攻关,在耕整地、播种、移栽、收获、初加工等关键环节机械化、智能化技术与机具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国家产业体系、部级专家组和各地农机鉴定推广机构持续不断地试验示范,产学研推用携手合作,总结形成了一些典型蔬菜品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和技术规范,在一些地区得到推广应用。
我国已成为蔬菜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年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以10%的种植面积创造了种植业约40%的产值,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蔬菜生产“用工难”“用工贵”等问题日益突出。近十年来,我国蔬菜生产成本年均涨幅在10%以上,其中人工费用年均涨幅高达18%,占到蔬菜生产总成本的59%以上。降低劳动力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机械化。当前,我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但蔬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仅40%左右,各环节机械化率参差不齐。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友军研究员表示,今后必须突破蔬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通过生产布局区域化、园区设施宜机化、生产作业机械化、设施装备智能化、栽培方式绿色化和生产服务社会化等“六化”措施,加快推进蔬菜机械化。在露地蔬菜主产区,可通过蔬菜精密播种、集约化标准化育苗、机械化耕整地与移栽、机械化采摘收获、田间运输辅助平台等技术和设备,大幅提高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
近年来,陕西按照“陕北果菜、陕南叶菜、关中果蔬及高山区域冷凉露地菜”的总体布局,大力推进蔬菜产业板块化、布局集群化、生产设施化。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宁殿林表示,陕西将紧抓国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机遇期,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相关产业技术体系的交流合作,加快推广蔬菜生产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全力助推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牢固树立大食物观,积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完善蔬菜产业发展体制机制,通过保障“菜蓝子”产品有效供给,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积极引导扶持蔬菜生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转方式、调结构、提效益,大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农机农艺融合力度,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集成推广应用,推动设施、机械、农技的跨界联合,为蔬菜产业发展搭建更高层次平台,扎实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活动当天,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在田间开展了蔬菜移栽机、甘蓝收获机作业性能鉴定检测技术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友军、农业农村部蔬菜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组长陈永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宋卫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建明围绕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与机械化任务、典型蔬菜品种机械化探索等分别做了专题报告。
此次活动由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主办,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指导,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支持。国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岗位专家和团队成员、农业农村部蔬菜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成员专家、全国蔬菜主产省份农机鉴定推广机构技术人员、陕西省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农机人员、国内蔬菜机械生产企业代表、蔬菜生产规模经营主体等近300人参加了现场观摩和专题研讨。